雷電預警系統(tǒng),電力電網雷電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
電網預警技術研究、雷暴識別指標研究
30dBZ的雷達回波強度發(fā)展到-10℃等溫線高度是雷暴云地閃發(fā)生雷電預警系統(tǒng)預警指標。
雷電預警系統(tǒng)VIL與地閃頻數相關性較差,特別是從兩者疊加來看,最大垂直液態(tài)水含量不能預警地閃的發(fā)生區(qū)域。
雷電預警系統(tǒng)無論從時間和空間演變來看,地閃頻數與大于30dBZ雷達回波面積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10℃等高平面上大于30dBZ的回波面積變化和地閃頻數演變存在線性相關。
單單體雷暴發(fā)展迅速,生消過程較短;多單體雷暴存在多個對流單體的生消以及相互作用,導致多單體雷暴持續(xù)時間長和地閃活動劇烈;超級單體易產生強烈和持久的強對流雷暴天氣和雷電活動;颮線是線性排列的多單體雷暴,對流雷暴單體更具有組織性,雷暴天氣更加強烈,往往產生較長的雷電活動和雷擊災害。
強盛的上升氣流利于雷暴內荷電的產生,地閃頻數與-10℃、-20℃層結高度上的回波強度及強回波高度和回波頂高等雷達回波因子具有較好相關性,監(jiān)測雷達回波特征指標的演變可以較好地預測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地閃的發(fā)生和頻數變化。
電網預警技術研究、雷電預警系統(tǒng)
雷暴云團移動路徑外推技術研究、雷電預警系統(tǒng)
雷暴云團的移動是平流和傳播共同作用了結果,通過引入TITAN和TREC矢量場(二維徑向風場)算法,在強風暴的識別、追蹤路徑預報和雷暴云團移動在傳播方面的信息等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提高了最終的雷電的預報精準度。
電網預警技術研究
雷暴云團外推預報效果檢驗評估
為評估本項目中雷暴云團路徑預報方法的準確性,項目對2015年5-9月所有天氣雷達回波(約26萬個文件,5460G數據量)進行了實況和外推15和30分鐘預報的對照評估,并采用天氣預報效果檢驗的TS評分方法進行評價